一转眼,天津送走了连绵不绝的雷雨季,
迎来了又热又闷的三伏天。
最近在小慧开车上班的这一路上,
总是能隐隐约约闻到车里的异味。
鉴于小慧这辆18手夏利已经购买N年,
实在没想明白这车里哪来的异味。
于是小慧 不耻下问 充满好奇的跟同事请教,
他们一致认为这股异味应该是甲醛的味道。
鉴于小慧 提出 灵魂深处 的疑问 就是不信 ,各位同事教书育人的心态竞相爆发,利用(以)职(权)务(谋)之(私)便,拿上空气检测仪一起去检测车内空气污染情况。
此次私人检测结果,将根据2019年1月1日实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《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》测试车内每立方米空气甲醛含量是否过阀值0.1㎎/m³。
检测前,将车内非原厂的醇类挥发性物品、炭包、靠枕和头枕等无关物品取出。
实测车内甲醛含量竟超出正常5倍
7月22日早上9点,室外温度30℃,在没有开窗的情况下,车内空调24℃,室外开车近1.5h后,材慧检测人员持“空气质量检测仪”进行检测。检测时,车内温度在24℃左右,车内的甲醛浓度为 0.16mg/ m³ ,超过标准值不到 1 倍。
紧接着,我们将车窗、空调关闭,车停入室外停车场,时间为上午11点室外温度达到32℃。停放时间同样近1.5h后,打开车门并坐进车内,感觉座椅、方向盘等发烫。温度计显示,此时车内温度近50℃。
车内的甲醛浓度大幅度上升,从原来的 0.16mg/ m³ 直接上升到了 0.46mg/ m³ ,比国家检测标准超近 5倍 。
小慧才知道,这几个月来终日与 “醛” 为伍,吓得一身冷汗。
甲醛从何而来?
很多人认为,甲醛是装修特有的附属产物。汽车在开几年之后,甲醛就不会存在了。但事实上汽车内部的原材料一开始就注定了,隐藏在其中的甲醛不会少。
1 .胶黏剂: 汽车内饰会使用 多种溶剂型 胶黏剂。 胶黏剂使用过程中会释放 甲醛、苯、甲苯、二甲苯及其它挥发性有机物。
2.皮革制品: 车内人造革座椅套 是由人造纤维泡沫制成。衬面纤维织物、聚氨酯发泡和底层编织纤维物等 装饰纺织纤维 都会出现 甲醛污染问题。
看来,夏天车内空气污染状况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吓人。那么,日常车内空气治理我们都有哪些误区呢?
日常车内空气治理误区
误区一:汽车勤通风,不用除醛?
小慧周边的朋友大多认为,新车有味是正常现象,没必要除醛,平时勤通风散味就可以。但是 甲醛释放周期长达15年 ,而且人吸入甲醛后会与体内蛋白质相结合, 快速且伤害不可逆 , 所以汽车除醛应该是一个长期性工作。
误区二:气味不大代表没甲醛?
小慧的大多数同事觉得我的车味道不大啊,那应该就没有甲醛吧?有数据表明,虽然甲醛是有刺激性气味的,但是如果 甲醛浓度在0.15mg/m³以下,都是难以察觉的 ,而这个数值已经 超过标准值近1倍 了,所以闻不到气味并不代表没有甲醛,更不代表甲醛不超标。
误区三:豪车比平价车甲醛少?
小慧的同事又提出了贵的就是好的,豪车肯定比平价车安全的观点。
对此,小慧并不认同。因为2019年奥迪车致癌事件的新闻不能当做个例来看。这是因为 车内的污染源大部分来自车内的装饰品和皮革 ,豪车也无法避免。
误区四:汽车清新剂可以除甲醛?
汽车清新剂与汽车香水原理一样,只是用不同的香味遮掩了甲醛的味道,它并不具备去除甲醛的功能。假若买到质量不合格的产品还有 二次污染的可能 ,所以车内最好不要摆放。
误区五:用空气净化器就万事大吉?
小慧看到很多同事车内都有小型空气净化器,他们会认为这样除甲醛、异味万无一失。然而净化器只能在打开的时候起到一定的作用, 关掉或者车内甲醛含量过高的时候,净化速度和净化效果都会大打折扣,所以除醛不能只靠空气净化器。
综上所述,小慧认为车内除醛是一个细致的事情,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很多。分析了这些之后,小慧默默的下单了2样好物, 变色球除醛、小氯瓶除菌消毒又除味!
甲醛、异味统统消除!
来源于网络的图片若有侵权,请联系小慧删除处理~